我们班的“拖拉”老师
在初三这个紧张忙碌的阶段,老师们个个都化身“拼命三郎”,而我们班的语文老师王老师却偏偏成了一个“拖拉”的代名词。
王老师身材高大魁梧,平常总是西装革履,举止间透着一股儒雅之气。然而,他最大的特点不是他渊博的学识,也不是他传神的讲课,而是他那慢条斯理、百般推脱的“拖拉”本性。
每天早上,王老师总是最后一个走进教室。教室里都已坐满了人,他的身影才姗姗来迟。“早自习时间马上结束了,我简单讲讲这个字……”王老师的第一节课总是在匆忙中展开。
课后作业,王老师从来不着急批改。拖上个三五天,甚至是两三天,他都会理直气壮地解释:“我平时太忙了,先忙其他的要紧事。”于是,我们只能苦哈哈地等,看着试卷上鲜红的“×”和“√”,心中百感交集。
班上同学向王老师反应作业批改太慢,王老师却振振有词:“你们要学着自己检查作业,批改作业不是我的主要任务。”说得好像批改作业不是老师的职责似的。
到了考试时间,王老师的“拖拉”更是让人抓狂。每次考试,他都要等到所有人都交卷后,才不紧不慢地开始阅卷。同学们在教室外焦急地等待,恨不得冲进去帮他改卷。
“王老师,这次考试成绩什么时候能出来啊?”“再等等吧,我还没改完呢。”王老师总是以不变的态度回应着同学们的催促。
有一次,全年级要参加作文竞赛,王老师负责给班上同学改作文并选出参赛作品。结果,他直到比赛前一天晚上才开始改作文,导致参赛作品匆匆忙忙地交上去,错过了获奖的机会。
王老师的“拖拉”不仅体现在教学中,更渗透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他经常迟到早退,出差也是三天两头,丝毫不顾及学生的学习进度。
尽管如此,王老师却丝毫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。他始终认为,慢工出细活,不着急才能做好事情。他甚至振振有词地引用俗语:“磨刀不误砍柴工。”
对于我们这些早早就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初中生来说,王老师的“拖拉”简直就是一场灾难。我们迫切地希望他能跟上我们的步伐,加快前行的速度。
有一次,在全班同学的强烈要求下,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向王老师提出了我们的诉求。没想到,王老师却语重心长地开导我们:“孩子们,不要急,人生是一场马拉松,不是短跑。慢一点,是为了跑得更稳更远。”
我们面面相觑,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。或许,王老师的“拖拉”中也有着我们所不理解的道理吧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渐渐地习惯了王老师的“拖拉”,甚至学会了在他“拖拉”的缝隙中寻找效率。我们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完成作业,在王老师迟到的那几分钟里争分夺秒地预习。
在王老师的不断“拖拉”中,我们练就了耐心和应变能力。我们不再抱怨他的迟到,而是学会了抓住时间,自觉学习。
转眼间,初三上学期已经过去了一半。虽然王老师的“拖拉”依然如故,但我们已经不再为此担忧。因为我们已经明白,在老师的“拖拉”背后,隐藏着人生的另一种节奏。
人生是一场长跑,急于求成并不可取。只有放慢脚步,沉下心来,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,才能抵达终点。王老师的“拖拉”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生活的节奏,也照出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。
我们感谢王老师的“拖拉”,因为他教会了我们慢下来,沉下心来,更从容、更坚定地朝着梦想前行。